近年来,安徽省马鞍山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精心设计志愿服务项目,推动志愿服务精细化、专业化。通过建机制开展常态服务,建队伍实施精准服务,为群众送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大餐”。
“多亏‘小红帽’上门来帮忙,我们不出门就完成了养老金资格认证。”说这线岁的吴兆刚老人。吴兆刚老两口居住在马鞍山经开区年陡镇竹塘村,两个女儿都已嫁离身边。以前每次进行养老金资格认证,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两口只能线下“跑腿”。
10月11日,气温骤降,雨后村间的小路还有些泥泞。一大早,志愿者谷长梅和崔长杰就穿上了红马甲、戴上了小红帽,挨家挨户地走访。点开皖事通app、进入养老金认证栏目,点击帮他人代办……一套流程下来,谷长梅已了然于心、操作熟练。
今年79岁的张桂芝同样收获了这份惊喜。“我和老伴只需按志愿者说的步骤眨眨眼,其余什么也不用操心,就完成了养老金资格认证。”老人感激地说,真得谢谢村里的这项“特殊服务”。
老人口中所说的“特殊服务”正是马鞍山经开区年陡镇竹塘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培育的“让我帮您跑跑腿”志愿服务项目。
年初,竹塘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发动11名党员志愿者,经过前期摸排和统一培训后,分片区为村里60岁以上老人提供上门服务,解决空巢老人和孤寡独居老人的养老金资格认证难题。
“很多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村里空巢、独居的老年人比较多,且大多数都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据马鞍山市年陡镇竹塘村党总支书记助理余晓遇介绍,村里共有3400多位村民,而经过前期摸排,需要进行养老金资格认证的多达600余位。
“大家都是乡亲邻居,能帮上点小忙总是好的。”余晓遇介绍,区别于往年村民要亲自前往村部进行签字核对的认证方式,现在只需要志愿者带着手机上门为老人扫脸认证即可。“这既满足了群众所需,也更加高效便利,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为扩大志愿队伍、激发志愿者热情,竹塘村还进一步整合资源,试行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爱心储蓄银行”。所谓“爱心储蓄银行”,就是对每位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时长进行量化积分,志愿服务一小时可积5分,志愿者可凭积分兑换相应的物品。
“爱心储蓄银行”设在村部办事大厅,货架上摆放着杯子、图书、体温计、雨伞等各类生活用品。“一传十,十传百,在‘爱心储蓄银行’的激励下,大伙的志愿服务热情更加高涨。”余晓遇说。
据悉,目前参与该项目的志愿者人数已较初建时翻了一番。自项目实施以来,已累计志愿服务时长500小时,服务老人638名。
“除了养老金认证,但凡需要进行线上操作的,志愿者们都会上门提供服务。”余晓遇介绍,下一步,竹塘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还将积极开展志愿者招募活动,扩大志愿服务项目的覆盖领域,并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志愿者的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
“老岳,肖阿姨被马大叔家的小狗咬伤了,现在双方正吵得不可开交呢!”“在哪里?我马上赶过来!”接电话的正是马鞍山市和县华阳社区元真小区网格长岳宝坤。放下电话后,他立刻停下手头工作,赶往现场。这是日前,发生在和县“小巷调解室”所在社区的一幕。
今年70多岁的网格长岳宝坤是一名党员志愿者。几分钟后,岳宝坤赶到现场,见双方争执严重。“老马不认为自个存在过错也不愿预付医药费。”随后,岳宝坤查看了肖阿姨的伤势,在发现其大腿淤青、血迹斑斑后,他当机立断先送其就医,接种狂犬疫苗。
在确认肖阿姨已无大碍后,岳宝坤来到马大叔家。“老马,你看都是乡里乡亲的,抬头不见低头见。你家狗子咬了人,你要勇担责任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经岳宝坤调解后,马大叔态度缓和,不仅全额支付了医药费,还主动承认错误,登门致歉。zui终,邻里间化干戈为玉帛。
“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在社区党支委委员彭艳看来,这已成为“小巷调解室”的常态。彭艳介绍,华阳社区约有6000户居民,常住人口逾1.8万人。2015年底,和县法院与历阳镇华阳社区共同成立“小巷调解室”,通过法官坐堂接诊,社区干部、网格长、红袖标志愿者紧密配合“巧打组合拳”,将邻里矛盾纠纷diyi时间化解在zui基层。
“除了上门沟通外,有时需要事件几方坐下来交流的,则会将当事人请到调解室进行面对面沟通。”彭艳说,调解室设在社区居民程伯梅家,四五十平方米的调解室虽说不大,却成了调和邻里情的重要场所。“伯梅家夫妇俩都是党员志愿者,不仅免费提供自家房屋当做场地,就连‘小巷调解室’的卫生打扫,也被他们夫妻俩包了。”
调解室的矛盾诉求登记表上,一项项经办的事宜被详细登记:夏天用电负荷增加,昭明路变压器需更换;某路段路面脏、乱、差;巷内有一处十字路口停车有问题;宝塔松影响居民出行……“小区里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就是这些小事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能够为居民做点事情,作为党员,我们心情就很愉快。”程伯梅说。
“‘小巷调解室’在社区营造了遇事讲法,办事依法,解难用法的良好社区法治氛围,有效地维护了邻里和谐,促进了社会稳定。”彭艳说,目前,社区已有百余位志愿者。可别小看了志愿者们的这身红马甲,他们发挥的可是大作用。”在彭艳看来,无论是疫情防控时的值班巡逻,还是安全生产的入户宣传,小巷里的大小事情都离不开“志愿红”们。
据悉,目前“小巷调解室”每年平均调解结案各类矛盾纠纷15起,累计调解纠纷63起。下一步,该调解室还将广泛发动宣传,增加志愿者人数;积极开展培训,提高服务质量,让小巷调解促和谐,邻里和睦万事兴。
“感谢,感谢志愿者!”每次接过马鞍山公益善食馆志愿者送上门的爱心餐,家住马鞍山市沙塘路街道的七旬老人王家琴都要情不自禁地说出这句感激的线多天。
不用买菜,不用做饭,不用花钱,孤独而又半失能的老人王家琴受到这般厚待,得益于马鞍山公益善食馆党支部书记王旭发起的“一份爱心餐温暖一座城”志愿服务项目。
2015年,在一次访贫问苦活动中,了解到一些孤独而又半失能老人有时连一顿饭吃不上。破解家庭养老的社会难题,显然不是个体行为和单位行为所能承受的,要有党组织的引领和全社会的参与,还要建立一种具有强大“造血功能”的公益机制。于是,王旭萌生了创办公益善食馆的想法,将赚到的每一分钱都用于公益。
在马鞍山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王旭的公益畅想变为了现实。2016年1月,公益善食馆开始营业,经营场所由政府无偿提供,100位爱心股东众筹100万元启动资金,并公开承诺:“永不分红、永不退股、盈利公益、亏损自负”。在保证正常运营的前提下,将全部利润汇入市慈善总会设立的“善食馆公益基金”和善食馆“益起来”助学基金的账户中,所有款项用于助老、助残、助学等公益项目。
鸟无头不飞,做公益也是如此。开业之际,公益善食馆党支部同时成立,现有支部委员6名,党员志愿者300余名。有了党建引领,就有了无穷动能。6年来,已累计接待70余万人次爱心市民就餐,实现营业额1300余万元,累计送出助老爱心餐近6万份,累计投入公益资金150余万元。同时,成立了志愿服务总队,现有注册志愿者12000余名,广泛参与文明城市建设等志愿服务活动。
今年,王旭带领党支部一班人又开始筹办“公益超市”,再搭公益平台,让市民在购物中做一次公益,献一次爱心。(马鞍山文明网综合)
产业招商/厂房租售:
或微信/手机: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和记娱乐app下载的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和记娱乐app下载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